Jul
18
2015
【散文转载】一碗咸菜汤米面
有的事情很难回忆。而味道却不一样,总是有些味道能与回忆如影相随。
去过不少城市,尝过不少面食。兰州拉面,河南烩面,北京炸酱面,山西刀削面,杭州片儿川,镇江锅盖面,四川担担面,武汉热干面,东北打卤面,台湾担仔面,各式风味,面面俱到,别有滋味。可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老话,“月是故乡明,水是家乡清”,就说这面,哪怕是备受推崇的中国十大名面,于我而言,都不及大宁海的一碗咸菜汤米面。
小时候三餐规律,三餐之外还少不了一顿点心。那时的点心,用今天的话来解释,便是下午茶轻松一刻。品种不多,选择局限,主题永远不变,每天下午三点,一碗咸菜汤米面。面是宁海大街小巷最常见的米面,咸菜是家里自个儿腌的,清汤漏油,碗边总适时宜地飘着几根肉丝。妈妈的手艺,总能让人在开吃前食欲大振,开吃时欲求不满,开吃后欲罢不能。每每喝尽面汤,放下碗筷,都会打上个满意的饱嗝,然后便是任由妈妈用手左抹右抹,推散我喝汤时贴附在嘴角两边的油花,还落了个“花脸猫”的美名。
上高中念书,初恋了。那时感情懵懂,唯独味觉精准。学校周日有上夜自习的传统,周日下午便无一例外成了约会日。这是一条大家都走过的青春爱情路。从东门酒厂到南门大桥,再从徐霞客大道转向车水马龙的桃源桥,路程不短,却从不喊累,似乎走得越久,便越是心生欢喜。饭点,学生们都爱去那家店吃砂锅,价格实惠,味道实在。点单等面,坐在桌前会因为不好意思对视而假装喜欢看墙上的电视;面条上桌,腾腾热气扑脸,这时会偷偷看他的脸在热气里隐隐现现。一顿面下来,锅汤见底,满头大汗。接过纸巾擦嘴,在他帮着细心擦汗的时候报以羞赧。双颊毛孔像是全部打开,被人小心翼翼填充进娇人的玫瑰色彩。17岁时喜欢一个人的感觉,大概就是这样手牵手一起去吃咸菜面,我愿意把大排小排荷包蛋都夹进你的碗里,看你风卷残云,吃得一脸起劲。于是就算光喝咸菜汤,也能尝出一股肉味。
长大的首要表现形式,应该是一个人离开土生土长的城市。大学很少回家,每逢同乡回去,总是千叮咛万嘱咐,托着带来两斤米面。每次不敢多带,怕面变坏酸了原来的味儿,又不舍得少带,实在是出了宁海米面难求。两斤面够吃两天,学校门口的小吃店老板笑我是“史上备面第一人”,总能好心地帮我加工出一碗理想的咸菜汤米面。那两天最爱挂在嘴边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便是,“我吃的不是面,是乡愁”。而放假回家第一餐,不求山珍海味大鱼大肉,永远只求一碗面。坐在厨房一边看妈妈忙上忙下,“咄咄咄”切咸菜,“嘶嘶嘶”爆肉末,“哗”一声加汤加面撒蛋丝,心里有种被填满实的感觉。日子过得要比以前好,看一碗面就能知道。春天加笋丝,夏天加牡蛎,秋天加烤虾,冬天加大排,佐料繁多,数不胜数。倒也总有不变的事实,比如说我碗里的加料总要多过妈妈一半。
面可以换着花样来,爱却不会。
曾经碰到一个西安姑娘,热情地跟我介绍过西安地道的风味小吃。说到滋味处,总能瞧见她眼底泛起的光,以及喉部吞咽口水的模样。其实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她的表述和形容,而是分享时候浑身散发出的幸福感,会让人有迫不及待的尝试感。其实谁也不会再去在乎今天吃的是什么,我们越来越在乎的,是还能回味什么,总是有那一些味道,能与时间长存。
去过不少城市,尝过不少面食。兰州拉面,河南烩面,北京炸酱面,山西刀削面,杭州片儿川,镇江锅盖面,四川担担面,武汉热干面,东北打卤面,台湾担仔面,各式风味,面面俱到,别有滋味。可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老话,“月是故乡明,水是家乡清”,就说这面,哪怕是备受推崇的中国十大名面,于我而言,都不及大宁海的一碗咸菜汤米面。
小时候三餐规律,三餐之外还少不了一顿点心。那时的点心,用今天的话来解释,便是下午茶轻松一刻。品种不多,选择局限,主题永远不变,每天下午三点,一碗咸菜汤米面。面是宁海大街小巷最常见的米面,咸菜是家里自个儿腌的,清汤漏油,碗边总适时宜地飘着几根肉丝。妈妈的手艺,总能让人在开吃前食欲大振,开吃时欲求不满,开吃后欲罢不能。每每喝尽面汤,放下碗筷,都会打上个满意的饱嗝,然后便是任由妈妈用手左抹右抹,推散我喝汤时贴附在嘴角两边的油花,还落了个“花脸猫”的美名。
上高中念书,初恋了。那时感情懵懂,唯独味觉精准。学校周日有上夜自习的传统,周日下午便无一例外成了约会日。这是一条大家都走过的青春爱情路。从东门酒厂到南门大桥,再从徐霞客大道转向车水马龙的桃源桥,路程不短,却从不喊累,似乎走得越久,便越是心生欢喜。饭点,学生们都爱去那家店吃砂锅,价格实惠,味道实在。点单等面,坐在桌前会因为不好意思对视而假装喜欢看墙上的电视;面条上桌,腾腾热气扑脸,这时会偷偷看他的脸在热气里隐隐现现。一顿面下来,锅汤见底,满头大汗。接过纸巾擦嘴,在他帮着细心擦汗的时候报以羞赧。双颊毛孔像是全部打开,被人小心翼翼填充进娇人的玫瑰色彩。17岁时喜欢一个人的感觉,大概就是这样手牵手一起去吃咸菜面,我愿意把大排小排荷包蛋都夹进你的碗里,看你风卷残云,吃得一脸起劲。于是就算光喝咸菜汤,也能尝出一股肉味。
长大的首要表现形式,应该是一个人离开土生土长的城市。大学很少回家,每逢同乡回去,总是千叮咛万嘱咐,托着带来两斤米面。每次不敢多带,怕面变坏酸了原来的味儿,又不舍得少带,实在是出了宁海米面难求。两斤面够吃两天,学校门口的小吃店老板笑我是“史上备面第一人”,总能好心地帮我加工出一碗理想的咸菜汤米面。那两天最爱挂在嘴边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便是,“我吃的不是面,是乡愁”。而放假回家第一餐,不求山珍海味大鱼大肉,永远只求一碗面。坐在厨房一边看妈妈忙上忙下,“咄咄咄”切咸菜,“嘶嘶嘶”爆肉末,“哗”一声加汤加面撒蛋丝,心里有种被填满实的感觉。日子过得要比以前好,看一碗面就能知道。春天加笋丝,夏天加牡蛎,秋天加烤虾,冬天加大排,佐料繁多,数不胜数。倒也总有不变的事实,比如说我碗里的加料总要多过妈妈一半。
面可以换着花样来,爱却不会。
曾经碰到一个西安姑娘,热情地跟我介绍过西安地道的风味小吃。说到滋味处,总能瞧见她眼底泛起的光,以及喉部吞咽口水的模样。其实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她的表述和形容,而是分享时候浑身散发出的幸福感,会让人有迫不及待的尝试感。其实谁也不会再去在乎今天吃的是什么,我们越来越在乎的,是还能回味什么,总是有那一些味道,能与时间长存。
发表评论: